24小时 服务热线

13127359000

公司动态

行业信息

常见问题

说一说称重螺旋输送机怎样控制输送精度?

2025-10-19 18:54:38

信息详情

称重螺旋输送机是集成 “物料输送” 与 “动态称重计量” 功能的工业设备,其输送精度控制核心是通过“细致计量 - 实时反馈 - 动态调节” 的闭环控制系统,解决螺旋输送过程中 “物料密度波动、流速不均、设备磨损” 等因素对精度的干扰。具体控制逻辑可拆解为 “核心技术原理、关键控制环节、辅助优化手段” 三部分,以下是详细解析:

一、核心技术原理:动态称重与闭环控制的结合

称重螺旋输送机的精度控制基础,是建立在 “连续动态称重” 与 “实时调节输送量” 的联动机制上,其核心组件与原理如下:

动态称重模块:输送机的螺旋槽体部分(或进料段 / 出料段)安装在称重传感器(如拉式 / 压式称重传感器,通常 3-4 个均匀分布以保护受力平衡)上,传感器实时采集物料的重量信号(单位:kg);

速度检测模块:在螺旋轴的驱动端安装编码器,实时采集螺旋的转速信号(单位:r/min),结合螺旋的螺距、槽体直径等参数,可换算出物料的瞬时输送速度;

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:由称重仪表(或 PLC 控制系统) 接收传感器与编码器的信号,通过预设算法(如 “重量 / 时间 = 瞬时流量”“累积重量 = 瞬时流量 × 时间”)计算出 “瞬时输送量” 和 “累积输送量”;

闭环调节机制:将计算出的 “实际瞬时流量” 与生产需求的 “设定流量” 进行对比,若存在偏差(如实际流量>设定流量),控制系统立即向驱动电机(或执行器) 发送调节指令(如降低电机转速),直至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一致,形成 “检测 - 对比 - 调节” 的闭环控制。

二、关键控制环节:从 “计量” 到 “输送” 的全流程精度保护

输送精度的控制并非单一环节作用,而是覆盖 “物料进料、动态称重、螺旋输送、驱动调节” 全流程,每个环节均需针对性设计控制手段:

1. 进料环节:稳定 “来料量”,避免源头波动

进料量的剧烈波动(如突然断料、来料堆积)是精度偏差的主要源头,需通过以下方式控制:

进料缓冲与均料设计:在称重螺旋的进料口增设缓冲仓 / 均料仓,避免上游设备(如料仓、给料机)的 “脉冲式供料” 直接进入称重段;部分设备会在缓冲仓内设置 “搅拌器” 或 “均料板”,防止物料结块导致的进料不均;

预给料控制:若上游供料不稳定,可在缓冲仓与称重螺旋之间增设预给料阀(如电动闸阀、星型卸料阀) ,通过 PLC 联动控制预给料阀的开度,将进入称重段的物料量稳定在 “称重模块的佳检测范围” 内(避免过载或欠载导致的检测误差)。

2. 称重环节:提升 “计量精度”,减少检测误差

称重模块的检测精度直接决定最终输送精度,需从 “硬件选型” 和 “安装校准” 两方面控制:

精度适宜称重传感器选型:根据物料的比重、大的输送量选择合适量程的传感器,通常要求传感器的 “分度值”(小检测重量)不低于系统精度要求的 1/5(如要求输送精度 ±0.5%,传感器分度值需≥±0.1%);同时优先选择抗干扰能力好的传感器(如带屏蔽线的应变式传感器),避免现场振动、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;

称重段结构优化:

称重段槽体需采用 “轻量化设计”(如薄壁不锈钢),减少自身重量对传感器检测的干扰;

称重段与前后非称重段(如进料段、出料段)之间需设置柔性连接(如帆布软连接) ,避免非称重段的振动、应力传递到称重传感器,导致检测偏差;

螺旋叶片与槽体的间隙需严格控制(通常 0.5-1mm),既避免卡滞,又减少 “物料残留” 导致的重量累积误差;

定期校准与零点补偿:

每次开机前需进行 “零点校准”:空转螺旋,让控制系统记录 “空机重量”(槽体 + 螺旋轴的重量),后续称重时自动扣除空机重量,避免 “皮重偏差” 影响精度;

定期(如每月 / 每季度)进行 “实物校准”:用已知重量的标准物料(如标准砝码、定量物料)通过称重螺旋,对比 “系统显示累积重量” 与 “实际物料重量”,若偏差超范围,则通过称重仪表修正 “校准系数”,确认计量精度。

3. 输送环节:稳定 “物料流速”,避免输送过程干扰

螺旋输送过程中,物料的流动性、螺旋转速的稳定性会影响流速均匀性,需通过以下方式控制:

螺旋结构适配物料特性:

针对易黏附的物料(如面粉、石膏粉),采用 “带刮刀的螺旋叶片” 或 “U 型槽体 + 衬板(如聚四氟乙烯衬板)”,减少物料残留与黏壁,避免 “时断时续” 的输送状态;

针对密度波动大的物料(如煤粉、矿粉),采用 “变螺距螺旋”(进料端螺距大、出料端螺距小),通过螺距变化平衡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的 “疏密程度”,稳定流速;

稳定螺旋转速:采用变频调速电机 + 精度适宜减速机作为驱动单元,变频电机可实现 “无级调速”,且转速稳定性高(转速偏差≤±0.5%);减速机需选择低背隙型号,避免 “转速滞后”(如电机已调速,减速机输出端转速延迟变化)导致的调节不及时。

4. 控制环节:优化 “调节算法”,提升响应速度

控制系统的算法优劣直接影响 “偏差修正” 的效率与精度,常用优化手段包括:

PID 调节算法:这是最核心的调节逻辑,通过 “比例(P)- 积分(I)- 微分(D)” 参数的优化,实现 “速度适宜响应” 与 “无超调” 的平衡 —— 例如,当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偏差较大时,通过 “比例项” 速度适宜调节转速;当偏差较小时,通过 “积分项” 取消累积误差;通过 “微分项” 预判偏差变化趋势,避免调节过度导致的流量波动;

分段控制策略:针对不同输送阶段(如启动阶段、稳定阶段、停机阶段)采用不同的调节参数:

启动阶段:缓慢提升电机转速,避免 “物料冲击” 导致的称重传感器信号紊乱;

稳定阶段:采用精度适宜 PID 参数,确认流量偏差控制在 ±0.2%-±1%(根据行业需求设定);

停机阶段:当累积重量接近设定值时,提前降低转速或停机,避免 “惯性输送” 导致的超量(即 “提前量补偿”);

干扰补偿功能:部分优良控制系统会增加 “干扰补偿算法”,例如:

若检测到现场振动(如附近设备运行导致的称重段振动),自动修正称重传感器的信号;

若物料湿度变化导致密度波动,通过历史数据对比,自动调整 “转速 - 流量” 的对应关系,减少密度干扰。

三、辅助优化手段:减少 “长期使用” 对精度的影响

除了实时控制,设备的 “安装、维护、环境适配” 也会长期影响输送精度,需注意以下细节:

安装精度控制:

称重螺旋的整体安装需保护 “水平度”(称重段水平偏差≤0.1%),避免因倾斜导致物料偏向一侧,使称重传感器受力不均;

称重传感器的安装需 “垂直受力”,避免侧向力(如槽体变形导致的横向拉力)损坏传感器或影响检测精度;

定期维护保养:

定期清理螺旋叶片与槽体的残留物料(尤其是易黏附物料),避免残留物料累积导致 “称重零点漂移”;

检查螺旋轴的磨损情况(如叶片磨损、轴颈磨损),若磨损超差,会导致 “实际输送量下降”(如叶片间隙变大,物料回流),需及时更换磨损件;

检查称重传感器与编码器的接线是否松动,避免信号传输中断或干扰;

环境适配设计:

针对高温工况(如冶金、电力行业),在称重传感器外增设 “隔热罩”,避免高温导致传感器性能衰减;

针对粉尘较多的环境(如建材、化工行业),采用 “密封式称重段”(如全封闭槽体 + 防尘轴承),减少粉尘进入设备内部,影响运动部件的稳定性;

针对防爆(以实际报告为主)环境(如化工、粮食加工),选用防爆(以实际报告为主)型称重传感器、编码器与电机,避免电气火花引发安然事故,同时确认防爆(以实际报告为主)环境下的信号稳定。


周一至周日

8:00(AM) - 20:00(PM)

欢迎您的来电!

联系人:张经理

咨询热线:13127359000

邮件:289615060@qq.com